手機版 歡迎訪問看報網(www.lv4444.com)官方網站
錦旗與世界罕見病日
從一名Usher綜合征患兒的故事,看見生命的堅韌與希望
——寫在2025年世界罕見病日
18歲少年軒軒在康愛眼科接受視力矯正手術,家人陪伴中發現妹妹童童的眼部異常
近日,18歲的軒軒在家人陪伴下前往康愛眼科接受視力矯正手術。手術當天,軒軒的小姨帶著自己的孩子童童一同前來,陪伴哥哥完成手術。然而,在等待過程中,康愛眼科的醫療人員注意到童童的眼睛似乎存在異常,表現出眼球震顫的跡象。
童童的媽媽隨即帶著孩子前往小兒眼科,找到了孫福軍醫生進行詳細檢查。經過專業評估,孫醫生確認童童的確存在眼球震顫的情況。這一發現讓家人感到意外,但也慶幸能夠及時發現問題。
一個家庭的四年:從無聲世界到光明守護
4歲的童童(化名)安靜地坐在診室里,黑亮的眼睛微微顫動——那是眼球震顫的典型表現。他的父母回憶:“孩子1歲時確診雙耳極重度耳聾,我們借錢做了人工耳蝸手術。可最近他總說看不清,走路也容易摔……”。眼底檢查揭示了更殘酷的真相:視網膜色素變性(RP)。
經眼底病組徐雁冰主任會診,童童被診斷為Usher綜合征2型(USH2)——一種以先天性耳聾、進行性視力喪失及平衡障礙為特征的罕見病。
“我們以為人工耳蝸能讓他‘聽見世界’,現在卻要面對他可能‘失去光明’的未來。”童童的母親哽咽道。這句話,道出了罕見病家庭的普遍困境:疾病的多重打擊、漫長的診療歷程,以及無處安放的焦慮與希望。
破曉時刻:兩所醫院的接力診斷
為了進一步明確診斷,我們建議患者到北京三甲醫院進一步診治,童童的父母帶著最后一絲希望來到北京。
經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及北京同仁醫院的小兒眼科、眼底病專家進一步會診,通過基因檢測、電生理檢測,最終確診為Usher綜合征2型(USH2)。
“醫生說,這種病會慢慢奪走他的視力,但我們可以努力延緩這個過程。”童童的父親攥著會診報告,聲音沙啞卻堅定。這場跨越多家醫院的聯合診斷,不僅揭開了疾病的真相,更讓這個家庭第一次觸摸到“希望”的形狀。
Usher綜合征:當“視聽雙重枷鎖”降臨
Usher綜合征是全球最常見的耳聾合并視網膜病變遺傳病,發病率僅3.3/10萬~16.6/10萬。患者通常出生即深陷無聲世界,幼年時視力開始被“黑夜吞噬”,最終可能完全失明。更殘酷的是,超半數患者因前庭功能障礙,連“平穩行走”都成為奢望。
科學與疾病的賽跑
基因之謎:目前已知14個USH致病基因,如MYO7A、USH2A等,但約30%患者仍無法明確病因。
治療曙光:人工耳蝸可重建聽力,基因療法臨床試驗已在USH1B型中初見成效;視網膜植入芯片、干細胞治療等研究為延緩失明帶來可能。
現實之困:多數療法尚處實驗室階段,高昂費用與可及性成為橫亙在家庭面前的大山。
三罕見病之痛:被忽視的“萬分之一”
童童的故事并非孤例。全球已知罕見病超7000種,患者總數卻高達3億——罕見病,實則“常見”。
挑戰與困境
1. 診斷之難:平均確診時間5-7年,誤診率超40%。童童的視力問題直到4歲才被發現,USH診斷延誤直接影響了干預時機。
2. 治療之困:僅5%的罕見病有特效藥,像童童這樣的家庭往往需“自籌百萬治療費”。
3. 社會之漠:“看不見的疾病”遭遇“看不見的歧視”,入學、就業、婚戀……每一步都布滿荊棘。
微光成炬:讓“不止罕見”照進現實
世界罕見病日主題“More than you can imagine(不止罕見)”,恰是對罕見病群體最貼切的詮釋——他們的生命,遠比疾病定義更豐富;他們的需求,需要全社會的回應。
行動方向
1. 醫療體系革新:
- 推廣新生兒“聽力+基因”聯合篩查,將USH等罕見病納入早診早治網絡。
- 建立多學科診療中心,整合耳科、眼科、康復科資源,避免家庭“求醫無門”。
2. 科研破局:
- 加大基因編輯(如CRISPR)、AI藥物研發投入,推動療法從實驗室到臨床。
- 建立患者登記數據庫,促進國際科研協作。
3. 社會支持網絡:
- 完善醫保與商業保險覆蓋,減輕“天價藥”負擔。
- 建設特殊教育體系,提供心理援助與職業培訓,讓患者“有尊嚴地生活”。
每個人都能做的“小事”
- 轉發一條科普,打破對罕見病的誤解;
- 支持一次公益募捐,助力科研與救助;
- 給罕見病家庭一個微笑,告訴他們:“你們并不孤獨。”
相信生命的另一種可能
童童如今每天堅持視覺訓練。他的父親說:“即使未來他會失明,我也要讓他記住星空的樣子。”這種堅韌,正是罕見病群體“未被看見的力量”。
2025年的世界罕見病日,我們呼吁:
對科研:愿更多“不可能”變為“可能”;
對患者:愿每個生命都被溫柔以待;
對公眾:愿“罕見”被看見,讓“無助”變“共助”。
因為,當我們關注“萬分之一”,就是在守護人類共同的未來。
(本文案例經家屬授權發布,醫學數據引自《Usher綜合征診療指南(2025版)》及國際罕見病聯盟報告。)
后記:童童的故事讓我們看到,罕見病診療不僅需要技術創新,更需要醫療協作與社會支持的系統性變革。當每一家醫院、每一個個體都成為支持網絡中的節點,微光終將匯成星河。
Copyright ? 2022-2032 看報網 版權所有 郵箱:106291126@qq.com Powered by EyouCms